当心“秋老虎”注意四要点
一要当心“外火”
有关研究发现,人的情绪、心境和行为与气象条件关系很大。当气温达30~34℃时,胃酸分泌会减少,胃肠蠕动减慢,食欲减退;当气温超过35℃,日照超过12小时,湿度高于80%时,身体中暑和“情绪中暑”的比例急剧上升。预防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长时间直接照射,外出时必须戴好遮阳帽,在皮肤上涂搽防晒霜,同时保持室内环境安静、卫生,注意通风降温;要注意心理、情绪的调整,保持情绪舒畅,心态平和。这是预防“情绪中暑”的有效方法。
二要当心“内火”
即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证,临床上可分为心火、肺火、胃火、肝火、肾火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:心悸、烦躁、失眠、反复口腔溃疡、口干、小便短赤、舌尖红、干咳无痰、潮热、手足心热、两颧红、声音嘶哑、多食易饥、上腹不适、大便干燥、头晕耳鸣、口苦口臭、易怒、两胁胀痛、头晕目眩、腰腿酸痛等。除可分别对症给予中成药治疗外,还应多吃蔬菜瓜果,以泻热降火,还要戒急勿躁,抑怒熄火,这样才能心静自然凉。
三要当心缺水
生理学研究表明,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体内慢性缺水,高温天气湿度大,出汗多,更易发生缺水。当气温在32℃以上,相对湿度在70%~80%时,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,人体每天大约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。若不能及时给予补充,常可引起体内有害物质蓄积,发生心律失常,脑血栓形成,甚至发生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。为保证血液的稀释并有充足的血容量,水的摄入既要适量,还要适时。一般来讲,饮水量以每天尿量不少于1000毫升为宜,可少量多次饮水,凌晨、睡前饮水效果更佳。不渴也得喝水。
四要当心热伤风
不少人认为,伤风感冒最容易发生在冬春季节,但临床实践表明,热天患伤风感冒者并非少数。高温天气,人体代谢旺盛,能量消耗较大,加之食欲不振,睡眠不足,使人体免疫力下降;如果过于贪凉,电风扇直吹,或整天待在低温空调房间中,细菌、病毒便可乘虚而入,导致感冒。预防热伤风关键是避免受凉,大汗淋漓时,不要立即用凉水冲洗。使用空调时,室内外温差不要大于8℃,特别应注意避免刚从炎热的户外回家后,就对着空调机的冷风长时间直吹。还要注意劳逸结合,保证一定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。一旦患了热伤风,应及时就诊,正确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