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养生贵防燥
夏去秋来,秋风阵阵,带给人们的是肃杀意境,一片“燥”情,鼻干,口干,咽干,皮肤干裂,皱缩增多。一种中医称之为“秋燥”的疾病,就是发生于秋季的急性外感热病。其病因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,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症状的基础上,伴见口、鼻、唇、咽及皮肤干燥,表现为发热,有点怕冷,头痛,少汗,咳嗽少痰,咽干鼻燥,口干唇裂等。这类病症虽不是大病,但如不及时治疗,病邪会深入,病症会加重,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、抽风、出血等严重危象。如果及早服药,转归则较好。有首叫桑杏汤的方子,是秋燥初起的首选方。方中桑叶3克、豆豉3克辛散透邪,杏仁4. 5克,浙贝母3克宣肺止咳,山桅皮4. 5克清泄郁热,沙参6克、梨皮3克养阴润燥,各药互相配合,辛凉甘润,轻透肺卫,可使邪去而津不伤,润燥而不留邪,疗效较为理想。
欲防秋燥伤人,首先要加强锻炼。秋天气候宜人,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大好时光。不同年龄、不同体质的人,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,如爬山登高、冷水浴 跑步 散步 做操 练�空功等。坚持锻炼,养神强身,能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,及机体的耐受能力,有效地抵御秋燥肃杀之气的侵犯。
其次,要注意精气的收敛护养。自然阴阳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秋天是由长转向藏的收敛过程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的变化,体内阴阳也随之发生“收”的改变。因此要特别注意体内精气的收敛护养,注意劳作与休息的科学安排,活动量不宜过大,不要劳累过度,更不能经常搞得大汗淋漓,使阴津伤耗,阳气外泄,削弱机体的抵抗力。
第三,注意起居调摄。要做到早睡早起,起居有时,随天气变化勤增减衣服,适时配戴口罩,防止病邪侵袭。庭院、室内可养些花草,洒点水,以调节空气湿度。双手、面部宜勤擦甘油类护肤品,保护润养皮肤。
第四,注意饮食调摄。元代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”。麻即芝麻,有良好的润燥作用。“润其燥”是秋季养生大法,并不局限于芝麻,还可多喝些开水、淡茶、豆浆、牛奶等饮料,多吃些萝卜、蕃茄、梨、柿、百合、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、药饵。后面我们将专题向大家推荐适用秋季食用的药粥,这里先介绍几则简便饮料配方:
1.秋梨汤 大鸭梨3个,带皮洗净后,切成碎块,水煎熬汤,食梨饮汤。
2.木耳芝麻饮 黑木耳5克,温水泡发,黑芝麻10克,炒香。两药置锅内,加水煎熬,加白糖调味,分次食用。
3.荸荠豆浆饮 豆浆1000毫升,荸荠汁100毫升,混匀,加白糖适量,煮沸饮用。
4.菊花炊 将白菊花10克放入杯内,加白糖适量,倒入沸水,加盖泡3~5分钟,当茶饮用,每天1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