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,举常用的几种
1.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,分别采用补肺固表、健脾化痰、益肾纳气等治法。具体来说,如果患者平时怕风自汗,容易罹患感冒,经常喷嚏频作,鼻塞流涕,当以补肺固表为主,药用玉屏风散(由黄芪、防风、白术组成);如果患者面色萎黄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,平时痰多,适宜健脾化痰法,药用六君子丸(由党参、白术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组成);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,畏寒神疲,夜尿频多,稍动即觉呼吸短促,当用益肾纳气法,药用金匮肾气丸(由熟附片、肉桂、熟地、英肉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组成),或吞服紫河车粉。以上几种方药,亦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,综合应用,或交替使用。
2.外贴发泡药或外擦温散药水 发泡药物是一种敷灸疗法,能促使皮肤潮红到发生水泡,结合穴位刺激作用,达到防治目的。温散药物,能温经散寒通络,亦可获得同样效果。其中发泡药如白芥子(白芥子15克,捣烂成泥),鲜毛莨(鲜毛茛30克,冷开水洗净,加食盐少许捣烂),大蒜头(大蒜头7瓣,去皮捣烂),任选一种,捏成小饼,贴在肺俞穴(第三胸椎下身柱穴旁开一寸五分陷中)、肾俞穴(第二腰椎下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陷中),定喘穴(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的大椎穴旁开五分)穴位上(见图2―1)约二三小时,候敷药处有灼热疼痛感即去药,用消毒纱布妥加保护。如敷药处起泡有水,不要挑破,最好任其自行吸收;如要挑破放水,先用消毒针刺破放水后,涂龙胆紫以防感染。此法每半个月1次,连续2次。亦可用辛温药物如桂枝6克,红花3克,大蒜头7瓣,浸在50度左右的烧酒100毫升内3天,间日1次在肺俞、肾俞、定喘等穴位,用消毒棉蘸药酒微擦,擦至皮肤潮红为度,共擦3次。此外,还有采用化脓灸的方法(艾柱在特定的穴位上灸灼,使局部起泡化脓,五六周后结痂自愈),但因操作比较复杂,应由医生掌握应用。
近年来,各地对冬病夏治的方法比较重视,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以上介绍的,仅是举例而已,患者可找适当医院治疗,或在医生指导下自行采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