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中风是怎么回事?
脑中风是脑血管病变、血压和血液成分改变、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,造成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。包括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。两类中风发病机理不同,治疗抢救的方法也各异。但临床上确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,表现为偏瘫、失语、头昏、眩晕、头痛、呕吐等,重者可立即昏迷、不省人事。
(1)缺血性中风。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颅内某支脑血管或通向颅内去的颈部血管有阻塞,导致脑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。这类中风占脑血管病的70%~80%,危险性较出血性中风小。如果症状轻、阻塞的血管细、持续的时间短,24小时内完全恢复,不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改变,就是前一节介绍的那种短暂脑缺血发作,又称为小中风。如果症状严重、持续时间长、超过24小时,引起脑组织软化、坏死则为脑梗死。脑梗死的发生是由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,引起管腔狭窄、血管内膜粗糙,在这种情况下,当血压下降、血流缓慢、心动过缓、血液黏稠性增加等因素出现时,就可促使血管壁上不稳定性斑块脱落,使血管内形成血栓引起突然阻塞,此类脑梗死又称脑血栓形成。另一类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带来的栓子阻塞脑血管,称为脑栓塞,引起脑栓塞的栓子以风湿性心脏病辨膜赘生物脱落最常见。脑血栓形成起病多在休息状态下,不少病人在睡眠中发病。脑栓塞起病最急。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有关,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出现偏瘫、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,如在椎动脉系统则出现眩晕、复视、恶心、呕吐、颅神经和肢体瘫痪、运动失调等。
(2)出血性中风又叫脑出血。严格说来应叫脑内出血,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,是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常见病。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,约占所有脑血管病变的10%左右。另一类出血为脑表面血管出血,叫蛛网膜下腔出血,常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。动脉瘤可以是先天性血管壁缺陷受压后形成的薄壁的动脉瘤,或动脉硬化后形成的动脉硬化性动脉瘤。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,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,血压突然升高、血管破裂而起病。表现为突然出现头痛和呕吐、意识不清或昏迷,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。
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,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多发生在休息状态下,常不伴昏迷,亦常无血压明显升高。后者多发生在血压较高的情况下、情绪激动时、活动过量、排大便用力后,发病时立即头痛或神智不清,病情较重。明确诊断可借助头颅CT或核磁影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