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“心理年龄”和“社会心理年龄”?
我们通常指的年龄是指从出生至今为止累计的实际年限数,称“时序年龄”。医学上还使用一种“生理年龄”,用以表示随着年龄时限的推移,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退程度。“时序年龄”和“生理年龄”往往并不同步。如某人的时序年龄为70岁,可是他手的握力强度,仍如他40岁时,那么,这位70岁的老汉,肌肉活力的生理年龄实际只有40岁。当然,全面估计一个人的“生理年龄”大小,要根据多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判断。
作为心理发展指标的“心理年龄”,是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量表的“常模”,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,用它来表示人的心理发展的绝对水平。以儿童为例,有的可能“时序年龄”小于“心理年龄”,表示其智力水平较高,反之,“时序年龄”大于“心理年龄”者,则表示该儿童的智力水平较低。“社会心理年龄”,即主观感受年龄,用以表示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。譬如甲、乙两位老年人同是60岁,“生理年龄”又都相仿,老人甲因事业顺心、经济富裕、家庭和睦、性格开朗,觉得晚年生活很有意义,似有越活越年轻之感,这位老人甲的“社会心理年龄”就比他的“时序年龄”和“生理年龄”都要小了,即有老而未衰之感。而老人乙则因在职期间壮志未酬,退休后收入很低,丧偶后寂寞孤独,或对子女期望过高却又得不到满足等,经常深感抑郁、孤独和不幸,觉得活着没意思,意志消沉,给人一种未老先衰的感觉,他的“社会心理年龄”就明显大于他的“时序年龄”和“生理年龄”了。
人的“时序年龄”增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现象,与人的主观愿望和行为无关。人的“生理年龄”却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、加强营养、培养乐观性格、注意生理与心理卫生等加以推迟。至于说到人的“心理年龄”,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。要想控制“社会心理年龄”,那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增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,对社会有一份感激之情,充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美好信心,并争取去实现。
所以说心理的衰老才是真正的衰老。年纪大并不一定衰老。下面14项内容可自测自己心理衰老的程度:①记忆力日渐减退,尤其记不准最近的事情。②遇有急事总感到心情焦灼不
安。③凡事以我为主、关心自己为重。④总爱说过去的事情。⑤对以往的生活总感到后悔。⑥愿意独自生活、不愿旁人介入。⑦很难接受新事物。⑧对社会的变化诚惶诚恐、爱发牢骚。⑨不爱接触陌生人。⑩对噪音十分烦恼。11过于关心自己的健康。12喜欢夸耀自己过去的本领和功劳。13固执己见。14喜欢收集不实用的东西。
上述14项中符合3条以下的为基本不衰老,4~6条者为有些衰老,7~9条为比较衰老,10~12条者为很衰老,符合上述现象13~14条者为极高度的心理衰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