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因素对健康有着密切影响
关于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,祖国传统医学认为,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七情中任一情感失调都可伤心,心伤则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。
现代医学也证实了,愉快、幸福感及成功、晋升、加薪等积极的心理情绪和社会因素有益身体健康,而紧张、愤怒、抑郁感及失败、解聘、丧葬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和社会因素则扰乱了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,造成了人体器官和组织器质性损害,削弱了机体防御机能,使细菌、病毒乘虚而入,导致躯体发病,如原发性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恶性肿瘤、支气管哮喘、消化性溃疡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月经失调以及某些过敏性皮肤病等。心理不健康还易患神经官能症、不同程度的某些精神疾病。精神疾病则导致人的思维、情感和行为障碍。
据医学统计,人类疾病的70%以上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有关。全世界约有10%的人在生命中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。
2000年,国际劳工组织为纪念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,全球劳动者患抑郁症的约有3-4亿人,每年有80万精神疾病患者死于自杀。
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的原因很多,其中包括劳动节奏加快、劳动者过度劳累以及失业的危险、分配不公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等。
世界精神治疗协会指出,从疾病发展史来看,人类社会已经从“传染病时代”、“躯体疾病时代”进入了“精神疾病时代”。
20世纪末中国的一项统计显示,约有5%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,1.3%的人患有重症精神疾病,神经官能症的比例为10%~20%。
同时大量临床发现,许多躯体疾病患者,都伴有心理失衡。而更不容乐观的是,世界卫生组织、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预测:
到2020年,在中国居前20位的主要负担源疾病中,精神疾病问题占了6项,即抑郁症、自伤或自杀、双向情感性疾病、痴呆、强迫症和分裂症。显然,与全世界一样,中国21世纪的健康主题是精神卫生。
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和日趋信息化的进程中,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现,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为生物―心理―社会医学模式,人们在重视躯体疾病预防的同时,愈发多地关注心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。